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德育工作/班主任论文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20130711)

作者:张红秀 来源:德育处 发布时间:2013-07-11 阅读:6785
okok时光流逝,岁月如歌,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在教育这片沃土中走过了十六年。这里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遗憾,但我最大的感受,却是充实。班级管理,是一项非常琐碎的工作,它不仅需要教师的爱心、耐心与细心,更需要教师的创造精神。因为,班主任是一群与心灵打交道的人,面对的是几十个活生生的、充满活力的学生。有这样一件事情,虽然不大但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因为它让我看到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捕捉学生特殊的心理特质,疏导工作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一、案例
  我班有一学生A,行为反常,自习课上讲话嬉笑、与同学逗闹、学习拖拉,行为懒散,作业迟交,文科作业基本不做,参加集体活动很不积极,对他人和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喜欢玩手机。
  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A的父亲长期在外地出差,妈妈文化又不高,与学生交流沟通很少。爸爸妈妈很娇宠他,在物质上关注很多,有求必满足,还专门为买了手机。

二、分析与策略
  1.倾听,让学生A有诉说、宣泄的机会。
  我以恳诚的态度,关切的表情,微微前倾的坐姿鼓励学生A把自己的经历、爱好和感受说出来,从中深入学生A的内心世界。在面谈中,学生A主动倾诉:他觉得读书苦、枯燥、没意思,班上大多数同学知道学习成绩糟糕,同学都看不起他。因此,他会经常搞一些恶作剧,如喊别人绰号,把别人的书本藏起来,或打别人一下,看到同学害怕他自己觉得很开心。
  2.寻找问题行为的原因,剖析行为后面掩盖着的情感因素。
  阿德勒曾说:“孩子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表达了他的全部生活和人格,不了解这一隐情背景就无从理解他做的事情”。如何解读学生A的这些古怪想法和行为呢?家庭原因与学生A行为的异常有着直接的联系,重视物质保障,忽视情感交流,忽视理想人生观教育,忽视行为管束,学生A自身放纵,导致了学生A行为的“变坏”,不求上进,贪图享受。
  3.改善家庭和班级心理环境。
  1)约谈家长。让家长了解学生A的实际情况,要让家长明白对孩子最重要的关爱就是不要放弃希望,就是要严格要求,这种态度应体现在持续不断而又前后一致的行动中,贯穿孩子成长的全过程。
  2)由于形象不佳,又加上学习成绩不理想,学生A的心灵比较脆弱,有一定的自卑感。老师单独找他谈话,肯定他特别聪明,某道数学题解法新颖简便,给他一点自信,促使他把精力和兴趣主要转移到学习上来。然后对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进行剖析。比如对于他,不能马上提出改善周围同学关系的要求,而应当更多地设法改善他的成长环境,让他尽量少受一些刺激,让他孤独感与自卑感减少一些。在班级内部,要努力营造关心互助的氛围,把学生A囊括在这种氛围中,一旦发现他的闪光点,就当全班同学的面予以表扬,一学期后在班委调整中,还特意让他当上治保委员。这样学生A的情绪慢慢会趋于稳定,心情会开朗起来,注意力集中于学习,行为上也会随之出现向积极方面转化的迹象。
  3)引导学生A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在学生A成长环境得到改善之后,应及时引导学生A正确处理与同学的关系。因为大家都是同龄人,谁都不会无原则的、影响其他同学学习生活。学生A的坏行为已成习惯,若不及时对他提出要求,而是听之任之,只单方面要求他的同班同学牵就他,这种关系维持不长久的。可以在发现他又对同学动手脚,叫人绰号时,应及时启发学生A,激励学生A学会辩证地看待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克服其认知方式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引导他进一步认识自我,开发自我。启发学生A的思路,让他渐渐领悟到自己平时的有些做法其实是在消极地等待环境为自己而改变,当无法满足这一其实无法实现的愿望时,又想换个全新环境,这种做法到最后那一定是不适应所有的环境,不容易与别人处理好关系,从而严重影响了自己各方面的发展。当学生A有所领悟之后,要对他提出一些具体要求:不辱骂同学,不打同学,试着找一两个好朋友。循着这样的辅导思路,学生A在三个月后情绪再没出现大起大落,没有过激行为发生,与同学的交往也可以。
  4)加强学习的引导。我安排在班里最要好也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谢同学来给他做面对面的交流。榜样的力量是很大的,加上同学间的信任,学生A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期中考试后,要求每位同学写一份“期中反思”,在学生A的反思上,我做了这样回复:1.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成熟,对什么问题都应理性的分析和对待。2.初中阶段是人生积累知识的重要阶段,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中,将来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我让她明白,人的一生有许多事情需要用心去经营,首先我们学会经营自己。
  三、教育效果 
  现在的学生A又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能静下心来学习。虽然成绩时有反复,但讲话吵闹大有好转,作业基本上能够按时上交。
四、班主任反思

  1.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当今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其教育行为。教师只有在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恰当的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和偶发事件,才能真正的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健全学生人格,为其成长铺平道路。
  2.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校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比如:厌学、焦虑、自闭、早恋、暴力倾向、网络依赖症等等,要在教学活动中留心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在细微处感化,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特别是在学生进入青春期的心理敏感期和步入新环境的转型期,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捕捉学生特殊的心理特质,疏导工作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作为班主任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可以塑造的。我们不能感情用事,用一成不变的老眼光看学生。难管学生犯了错误,更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虚心接受你的批评,而不是以伤害学生自尊心为乐趣,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反叛心理,那样班主任工作就更难做。所以批评更应就事论事,今天的事就说今天的,把以前的、其他的都抖落出来说几句,学生心里会想:“我就算改好了,老师也不会忘记我以前犯的错,也不会相信我!”这样很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

    有时老师由于急躁的情绪或一时不冷静会说出一些过火的话,如:“你真是咱们班的害群之马,我怎么会遇上你这样的学生!”“咱们班有了你算是完了!”“你真是无药可救了,还是回家自学去吧!”这些定性的话、消极的断言,会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了努力改正缺点的勇气和信心,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得到学生在感情上的接纳,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班务事情时还得懂得一些教育心理学知识,要进行换位思维,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一些问题,这样才能保持一颗理解的心,才能真正走进高中学生们的真实的心理世界。